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的性质:亲密关系和乏乏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knowledge),关心程度(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tuality),信任度(trust),忠诚度(commitment).
- 亲密的伴侣彼此之间有着广泛/私人的了解.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他人.
- 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 亲密伴侣的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是频繁(经常影响彼此)/强烈(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一方的行为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在影响对方.
- 紧密联系的亲密伴侣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他们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称为”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她”.
- 信任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期望对方善待和尊重自己.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待伴侣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
- 亲密伴侣通常会终于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够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这六个方面未必会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单独出现.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
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这种多样性使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使人际关系魅力无穷.
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而又普遍的内驱力,或许是人类的一种本性.研究者发现,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与伴侣愉快的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求
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个人经历的影响
- 四种依恋类型
- 安全型 在感情上更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一来都感觉信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 痴迷型 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吧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心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担心他一样担心我.
- 恐惧型 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者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 他人变得太亲密而受到伤害.
- 疏离型 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者让人依赖.
-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在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的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在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性别差异
- 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两性之间的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
- 亲密关系中 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力.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
- 性认同差异:由于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 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特质.双性化指一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工具性特质和表达性特质).
- 认为异性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它阻碍了对伴侣观点的理解,妨碍了双方写上解决问题.
人格差异
- 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一生的人际交往,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指挥缓慢地改变变化.
- 社会测量学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测量我们与他人人际关系的质量.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并看中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尊水平就低.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它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的演化机制.
- 低自尊的人有时会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还觉知道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
吸引力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方便
远亲不如近邻;熟识:重复接触.
空间上的临近使得相互交往成为可能,但并不保证交往的结果也能遂人心愿.如果伴侣分开了,临近甚至能摧毁看起来处的很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它们的接触令人失望或者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 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它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它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这种现象成为匹配.亲密关系越正规严肃,投入程度越多时,匹配程度就越明显.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简历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适配价值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新引力有关.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 相像的种类
- 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
- 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伴侣态度相同的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有着简单直接的关联.共同点太多并没有什么危险.相反,就态度来说,两个人越相像,就越加喜欢彼此.
- 伴侣们还可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别是长期相处时,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能和睦相处.
- 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我们从伴侣那里得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他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披萨/电影和度假方式.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问题是伴侣们对彼此的政治观点/娱乐格调十分满意,但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对于定居在什么地方/是否生养子女/生养几个存在根本的分歧.有时候重大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现出来;尽管才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 致命的吸引的品质往往是伴侣一方所没有的;最初看起来令人羡慕/渴望得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这些相异没有吸引力了.
-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种能力和才华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相像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
- 亲密关系还能使人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在面临各种事件时体验到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越来越相似.
- 家务和性别角色通常是属于有影响力的那类相像.同居的情侣对家务劳动的分派有分歧的话,比有着相似观点的情侣更可能分手,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的夫妻比家务分配不公平的夫妻对婚姻更加满足.性别角色更像的夫妻–而非相异,就如同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一样–比那些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相差很大的夫妻婚姻更幸福.尤其是,和性别角色更相像的配偶别起来,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女人味十足的妻子(他们显然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彼此感受到的理解更少/情义更少,久而久之在婚姻中体验的爱恋和满足也越来越少.
- 满足的伴侣彼此常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态度和价值观的明显相像比性格的相像更为重要.
- 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如果伴侣一方要在亲密关系起带头作用,另一方愿意顺从才快乐.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互补性
- 个人的成长和新奇活动都具有奖赏意义,所以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兴趣不同(虽然并非不相容)的人,只要我们自信能与他们融洽相处.需牢记的重点是,相像的伴侣可能比任何人都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相像具有奖赏意义,而相异则没有.
两性的理想伴侣
- 人们评价未来伴侣的三条基本准则:
-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与支持/善解人意
- 吸引力和火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 女性在思索持久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外表吸引力和活力标准.
- 男人专注于长相,女人专注于资源,但是人人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和亲切,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